你一定还记得刚换手机时的感觉。
对每一处设计、每一个新功能都充满好奇。就像小时候抱着新玩具睡觉一样,睡前还在期待着第二天早上解锁屏幕的愉悦。
不过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对这一切习以为常。你的手机每天按时叫你起床,接收信息、处理工作......渐渐地,这台手机所提供的一切智能服务,都成为了理所当然的日常。
当新鲜感褪去,玩具最终变工具,这才是一个优秀科技产品的使命。只有当你某一天忘带手机时,那种寸步难行的反差才会让你想起它的重要。
同样的感受,也适用于扫地机器人上。
“反正地面挺干净,都是出门以后它才干活。”当问扫地机器人用户某某产品怎么样时,通常会得到这样的答复。“只有偶尔换集尘袋时才想起家里还有个机器人呢。”
一堵看不见的“墙”
据统计,我国的扫地机器人渗透率大约为6%,但扫地机器人这个概念几乎已经普及。和电动车、智能穿戴设备一样,扫地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二十多年前没有人会幻想用这种造型的小盒子做家务。
但也是因为扫地机器人快速的产品迭代,让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停留在早期产品的阶段。国外视频网站还流行过一段时间“dumb robot”的话题,视频中的名义上的“扫地机器人”要么是被墙壁挡住被椅子卡住,要么是把本该清扫干净的污渍涂满地面。
但正如五年前没有人会相信AI写诗作画,五年前扫地机器人的技术水准和如今最新款的旗舰已经不是同一类产品。指数级的科技攀升,让行业中的创新者们解决了诸多痛点。
名义上的“扫地机器人”和靠谱的扫地机器人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墙的一边,用户需要投入的精力和关注,远高于产品带来的精神价值;而一旦它跨过这道墙,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后,需要用户投入的精力就会变少,产品也能源源不断地为生活创造体验。
就像早期的电动车,一天一充的续航,不敢开空调的体验让人们戏谑地把产品当“供品”。如今产品成熟后,车主也不需要过多操心车辆本身,只需要把它当作一台靠谱的工具,用就好了。扫地机器人也是如此,与尝鲜时代不同,成熟产品不看重炫耀价值,提供必需的应用价值和情绪价值才是关键。
“创造时间”的扫地机器人
精力是当代社会协作分工中的稀缺品,哪怕称之为每个人最宝贵的资源也不为过。
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也是“优化”精力投入的过程:想追求更好的收入,就要投入更多精力精进技能和资源;想追求更好的状态,就要投入更多精力健身、培养爱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家务、堵车、排队等号、这种普罗米修斯式的无奈重复都是榨干精力的陷阱。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2024 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近八成每天家务时间在2小时以上,家务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精力和时间,没有人会否认每天多出两小时的宝贵,可想而知对当代家庭来说,一台真正能解放双手,解放时间的“机器人”有多么重要。
我们询问了一些长期使用扫地机器人的用户,在他们的认知中,扫地机器人是一台能够“创造时间”的工具。
对刚刚入职大厂的颖心来说,起床后的时间最宝贵,十分钟的唤醒咖啡,十分钟的瑜伽和拉伸是每天的必需。她发现了一个微小的变化:之前做瑜伽前,都需要先用吸尘器简单清洁一下地毯,再把瑜伽垫铺上去;用了扫地机器人后就省去了这个麻烦。虽然只是两三分钟的时间差,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
瑜伽是开启全新一天的充能仪式,打扫地毯则是退半步走一步的家务消耗。对每一个有起床气的职场人来说,这一增一减的情绪价值很重要,习惯了就回不去了。
职场妈妈小王在家中客厅给宝宝打造了一个“游乐场”,有爬爬垫、有玩具城堡。北京前段时间的沙尘暴让她和育儿嫂忙够呛,俩人在复杂的客厅地形中地毯式清扫,生怕漏掉一个角落。受够了这份无意义的消耗,她毫不犹豫的买了台高配扫地机器人。按她的话说,全屋的地面都是扫地机器人先爬,自己的宝宝再爬。
还有一些个人创作者也分享了扫地机器人的精神价值,总结来说,越是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人,越需要“惯着”大脑。一间干净整洁的书房就是思维跳跃的乐园,一台扫地机器人除了节省家务时间,还间接提高了工作时的效率。
不难发现,这些扫地机器人的用户购买扫地机器人的初衷或是尝鲜、或是想享受“懒人家务”,但最终收获的多是家务之外的体验。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会像对待账单一样对待有限的时间,在有了“创造时间”的扫地机器人后,或许更能理解“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