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问什么家务最累人,我会答:地面清洁第一名。
家里衣服大多是机洗,碗筷清洁也不会太耗时。地面的清洁不仅面积最大,而且还最耗费体力。
茶几和沙发底下堆积的灰尘,厨房地面难清洁的油渍,随处掉落的毛发……要想把这些都彻底清理干净,花费一个小时都算快的了,大扫除估计要两三个小时......
于是乎,很多年轻人把扫地机器人当成了救星,非常希望它把自己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救出来!但是也免不了有所顾虑,一般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基于这两点困扰,今天给大家细细解析一下,选购扫地机器人主要看哪些指标?
——
01
扫的干不干净
看吸力和清洁配件
扫地机器人的清洁能力,基本上取决于扫地机器人的吸力大小和它的清洁工具配备。
吸力是越大越好?
一般来讲,吸力越大吸尘的能力就会越强。但吸力越强的机器,一般噪音问题就越明显,和消耗的电力也越快,待机时间就比较有限。对于噪音问题,部分产品也有了减轻的解决方案,就是加了消音棉。
扫地机器人是日常大面积重复清扫的工具,主要目标是灰尘、毛发、小颗粒等较轻污染物,一般 1000pa ~2000pa 的吸力就能满足日常清扫需求,也有些扫地机器人是多档调节的,根据需要调整吸力大小,那也是比较实用的。
清洁工具首选扫+拖模式
现在多数扫地机器人都是扫拖一体的设计。前面把灰尘扫了,后面直接就拖干净了,二次清洁效果更好。
把这两者都配齐的扫地机器人,用起来会更轻松高效。
——
02
省不省心
看它的智能水平
扫地机器人够不够聪明,主要就是看它的路径规划与避障能力,这两者决定了机器人能否高效地清洁到家里的每个角落。
这两方面性能,主要取决于机器人的避障系统和导航系统。
避障系统决定了机器灵活度
扫地机器人使用的各类传感器决定了它的避障能力,比如防碰撞传感器,大致有这么几类:微动开关是碰撞后触发回避;红外和超声可以探测前方物体,但精确度不高;摄像头视觉光和结构光探测技术,相对比较精准。
以及机器越障能力,一般由它的驱动系统和传感器组合决定。比如各屋门下的密封条或者地毯等。可越障的高度通常越大越好,简单来说:1cm 合格,2cm 优秀,2cm 以上就很出色了。
还有机身的薄厚度也是特点之一,导航系统一般会有个凸起的模块,但市面上有内置激光导航的,就让机身更薄,对于较矮的床底、沙发底可以自由出入,这也是一大优势。
重中之重,机器人的导航系统
对扫地机器人智能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它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通常和导航传感器是协同工作的,用来给室内区域建图或者建模,再通过算法规划出即将清扫路线。
从市面表现来看,目前一般使用较多的有以下两种导航系统:
➊ 视觉导航
视觉导航以摄像头为主要工具,通过位置的不断移动,时时捕捉空间内的有效特征点。比对、匹配位置坐标,测算出相对环境内的坐标,进行定位和地图构建。
这类导航相比碰撞式更为先进可靠,但同时也对算法优化、芯片处理能力提出挑战,不同品牌间的技术差异比较大。
➋ 激光导航
激光导航分为 LDS 激光导航和 dTof 激光导航,它们通过发射激光来探测周围环境,在移动运行过程中完成对整个空间的模型建立。
LDS 是目前市场大部分扫地机器人采用的导航技术,所谓 LDS(Laser Direct Structuring)就是激光雷达,通过一个凸起的扫描器高速旋转发射激光,以触及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时间判断物体距离,从而确定位置实现定位。
LDS 激光导航建模较视觉导航更精确、路径规划更合理。因为技术成熟,所以通常性价比较高,是适合大多数家庭的选择。
但该种方式也仍有提升空间,因为 LDS 激光头更偏向于生成类似 2D 的平面图,对于室内地上的小物件如玩具、电源线等杂物避障识别度不足。
这儿就要提到 dTof 激光导航了,dTof (direct time-of-flight,即直接飞行时间)是 LDS 的进阶版。它通过直接发射光脉冲来监测物体,相较激光雷达能更精确判断周围物体的位置,高频重复这一过程,就能绘制出物体的 3D 形态。
应用在扫地机器人上,dTof 可以更精准的规划路线与避障,可以说是高端产品才会匹配的系统。
——
03
进一步提升使用体验
可以看是否有这些加分项
➊ APP 功能齐不齐全。能不能远程操控或是预约清扫?只想清洁某一区域怎么办?什么时候要更换耗材?这些问题都需要 APP 来回答,功能越强大,机器自然越好用。
➋ 扫吸拖一体。即在扫地吸尘的基础上再加入拖地功能,带来更好的地面清洁效果。
➌ 自动集尘功能。这也是升级项体验,可以自动收集扫地机器人清扫后的垃圾,减少人工倾倒次数。
你还欣赏扫地机器人的哪些功能?欢迎留言告诉小编哦~既然来了,就点点关注吧